在如今这个“流量红利”逐渐稀缺的时代,很多产品和业务的难点,已经不再是“做得出来”,而是“拉得过来”。获客越来越贵,渠道越来越卷。作为产品或增长负责人,我们该如何系统地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获客方案? 任何有效的拉新,从搞清楚“我们要吸引什么样的人”开始。 现在最常见的误区是:所有渠道都想试,结果哪一个都烧钱、无反馈。 就算你知道用户在哪,如果触达的方式不对、素材不打动人,最终效果一样扑街。 拉新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而是一场节奏感极强的持续战役。
我的观点很简单,抓住三件事就够了:目标用户是谁?他们在哪?我们怎么把他们带进来?这三件事可以拆解为一个公式:
获客策略 = 用户定位 + 渠道策略 + 触达方式
接下来,我会结合自己踩过的坑和验证过的方法,讲讲这个公式具体怎么落地。Step 1:用户画像不是“拍脑袋”造出来的
场景一:产品刚起步,用户在哪里都不清楚
这时候最忌讳闭门造车。别用假设去套用户,用用户去打破假设才是正道。
我会建议用两个低成本方式启动:
1、定向深访:找10-20位你“想象中”的潜在用户,面对面(或远程)聊清楚他们的真实痛点和行为路径。
2、结构化问卷:投放到垂直论坛、社群、微信群、知乎、小红书等渠道,获取基础的规模感知。
这个阶段,目的是从混沌中找到初步的用户“轮廓”,而不是定论。
场景二:产品已有用户,数据是你最靠谱的朋友
用户数据在哪?埋点、后台、客服聊天记录、用户标签系统都能挖到宝。
别只看宏观指标,深挖两个东西:
1、高价值用户的行为路径(谁留得久、付得多,他们是从哪来的?他们行为轨迹是怎样的?)
2、用户细分的关键标签(比如“某类内容偏好”“设备类型”“常用访问时间段”)
用这些数据,做出2-3个主力用户画像模型,后续所有增长策略要围绕这些“人”来服务。
用户量要不要预估?
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是关键一步。
如果你服务的用户不到10万人,总用户天花板可能决定你这事不值得做。
我通常会用这三步粗测市场容量:
1、百度指数 + 小红书关键词 + 抖音话题热度,观察热度是否在上升通道。
2、查行业研究报告或竞品公开数据,评估是否已有玩家实现规模化。
3、拆用户类型,看是否属于复购高、生命周期长的用户,是否值得持续投入。Step 2:别被“全渠道”迷惑,先跑通一个高ROI的流量池
正确的做法是建立一个“渠道池”,再用实验的方式快速验证哪些是值得投入的。
1. 渠道池怎么建?
不用太高级,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,把你行业/产品用户可能出现的“流量点”列出来,比如:
(1)社交流量:微信私域、社群、朋友圈、公众号
(2)内容平台:小红书、知乎、抖音、B站、今日头条
(3)搜索平台:百度搜索、知乎搜索、抖音搜索
(4)线下渠道:校园、社区、展会、地推
(5)行业垂直平台:妈妈帮、汽车之家、Keep等
每个渠道都配上两个指标:
(1)精准度:是否容易精准定位用户群?
(2)可控度:是否有稳定的触达/留存机制?
你会发现,有些平台流量虽然大,但转化低、沟通成本高;而一些小众平台反而转化更稳。
2. 做小步快跑的实验验证
假如你列出了10个可行渠道,千万别一股脑烧预算。我的建议是选出3-5个性价比最高的,各投入一个“实验预算”进行验证。
实验维度包括:
(1)拉新成本(CAC):每新增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
(2)留存率:3日/7日是否有互动或复购
(3)LTV(生命周期价值):是否值得长期服务
把这些结果用表格可视化,清晰评估投入产出比,再决定主力渠道和辅助渠道。
注:你不需要“赢遍所有渠道”,只要在一个主阵地打穿,就已经能占据先发优势。Step 3:拉新不止是“在哪”,更是“怎么说”
我们把触达方式分为两种:
一类:站外素材 —— 让用户“想点进来”
站外素材是获客的第一层筛选器,你的潜客在看到它的几秒内,决定要不要点击。
关键要素:
(1)痛点触达:直击用户关注的问题,而不是说“我们有多牛”
(2)利诱明确:告诉用户“点进来能获得什么”
(3)内容样式匹配渠道:短视频渠道用情绪类+热点挂钩,知乎则更理性+逻辑推导
推荐素材形式组合:
素材能不能打,不是你说了算,要靠点击率和转化率说话。建议每轮至少做3-5种风格AB测试。
二类:站内页面 —— 别让用户点进来就“白来了”
用户点进来之后,下一步就要靠着陆页(H5、App页面、群邀页面等)来完成“转化”。
很多落地页的问题是“讲太多废话”,或者“文案太空洞”。
有效落地页一定要包含这些:
(1)核心利益点聚焦:用户来这里能解决什么问题?
(2)行动引导清晰:下一步该怎么做?是加群、下载App、购买、填写资料?
(3)信任构建:有没有用户好评、品牌背书、实证数据?
别忘了,落地页同样需要AB测试。一个文案、一个按钮文案、一个换图,就可能让转化率翻倍。写在最后:从“方法”回归“节奏”
记住这三个核心节奏:
1. 先搞清楚你要吸引谁(用户画像是整个增长的根基)
2. 验证你在哪能高效接触到他们(渠道决定你玩的是“消耗战”还是“效率战”)
3. 用用户能听懂、看得懂的方式去传递价值(内容决定你能不能打动人)
不要迷信“万能套路”,每个产品的路径都不同,但判断和验证的方法是共通的。
越早构建自己的增长体系,就越容易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找到确定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