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4日,腾讯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,成绩亮眼。游戏、广告、电商、支付四条腿齐跑,再加上持续不断的AI投入和财务表现双加持,让这家“慢热型股王”又一次把握住了时代风口。
游戏营收同比暴涨23.6%,广告业务在高基数上逆势提速20%,经营利润不但增长了,还拉高了利润率。而在财报背后,资本开支创下新高,AI成为了穿透整个业务版图的“隐形发动机”。
尽管二季度将面临《DNF手游》高基数的“刹车带”,但整体态势仍显示出腾讯正在进入一个AI驱动的新发展周期。这家老牌巨头,正在用新引擎重新定义增长曲线。
第一季度,腾讯的游戏业务大放异彩,实现收入595亿元,同比增长23.6%。增长的背后,不仅是《DNF手游》《三角洲行动》等新游的爆发,也少不了老将《王者荣耀》《和平精英》稳定输出。
春节档期间,《王者荣耀》通过蛇年皮肤和三丽鸥联动,加上AI辅助的内容推荐和匹配优化,成功激活用户热情,单月流水再创新高。而《和平精英》通过地图更新和玩法调整,也实现了持续拉动。
不过从二季度开始,挑战也随之而来:去年《DNF手游》的高起点,让今年同周期对比压力陡增。尽管《王者荣耀世界》等储备游戏已有版号,但是否能在今年成功上线,仍有变数。
短期内,这种高度依赖“长青游戏”的结构,考验的不仅是IP运营力,更是AI在游戏设计、匹配和留存策略上的深度渗透能力。
广告业务增长了20%,在整体宏观环境偏紧的大背景下,这已属不易。
最值得注意的是,微信视频号广告加载率目前仅4%,远低于行业头部,但正因如此,其潜力空间也更大。一季度腾讯显着提速视频号的商业化进程,在消费相对疲软的当下依然实现加载率提升,本质是投放ROI的改善。
从财报看,腾讯明确指出“AI对效果广告已产生实质性贡献”。这点在日常体验中也有感知:微信广告从原本“毫无感知”的投放,开始变得略微“懂我”了一些。
可以预期,随着AI能力的进一步接入,视频号的商业潜力或许将真正被释放——特别是在微信强关系链的赋能下,广告效率将从量变进入质变。
电商业务虽非腾讯核心主航道,但这一次财报释放了不小的信号。
一是微信事业群专门新设了电商产品部,释放出“补短板”的明确意图;二是电商带动了广告和支付两个大业务线的协同拉动。尤其在微信小店、元宝App的牵引下,微信支付在线上实物电商场景中的渗透率开始回升。
这其实是腾讯生态的典型打法:不一定亲自下场卖货,但一定要做“流量管道”和“基础设施”,最终拿走广告费和技术佣金。
AI将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中控角色,连接商家、用户、推荐算法和支付环节,实现更加自动化、个性化的交易闭环。腾讯真正押注的,是“智慧电商”的未来。
Q1资本开支275亿,创下历史单季新高。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人对全年AI投入的预期。
腾讯并未透露详细的采购内容,但可以合理推断,在芯片供应不稳定、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公司进行了大量前置布局。重点投向在哪里?答案可能藏在“内部算力优先”这句话中——即腾讯更希望先用AI改造自己,再谋求对外商业化。
这和Meta、谷歌的策略非常相似,都是先通过内部效率革命,试图降低边际成本、提升内容生成、广告投放、客服响应等多个链路的生产效率。
也正因为此,腾讯的运营费用表现尤为出彩:尽管推广密集,但销售支出同比几乎不变。这正是AI投入带来的早期红利。
本季度腾讯Non-IFRS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%,利润率来到24%,而且这还剔除了育碧并表带来的40亿一次性股权费用。
结合持续稳定的现金流(经营现金流净流入769亿)、季度净现金余额902亿,腾讯的“护城河”不再只是平台和用户,而是健康的财务结构与稳健的利润模型。
当前腾讯的估值仅17-18倍P/E,低于过去历史平均。如果AI兑现正向反馈(广告提效、游戏留存、企服增收),估值体系完全可能向20倍以上修复。
在“提估值”的逻辑上,腾讯不是没有底气,而是市场还没敢真正看懂AI对它的长线作用。
过去的腾讯,是“多线开花”的效率怪兽;现在的腾讯,正逐渐转向“深耕体系”的AI型公司。
它不靠造势,但在游戏、电商、广告、支付、云服务的每个触点,都在悄悄推进AI的整合和优化。它不追热点,却在AI真正可控、可用的落地路径上,砸下重金,排兵布阵。
正如过去微信改变了社交格局,AI将重构腾讯的业务底层。而下一步,或许就是AI Agent+微信生态+电商的深度融合。
对于一个市值5万亿的巨头来说,估值修复只是开始,产业角色重塑才是更值得期待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