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汽车又登上了微博热搜,不过这次不是因为销量喜人,而是“情绪件”“限马力”等争议连环爆,迫使小米不得不再次发声,甚至主动为SU7 Ultra用户提供改配选项和积分补偿。
这已经不是小米第一次因为“热度”惹上麻烦了。SU7 Ultra身为流量代表车型,每次功能调整、参数发布,都会像投石入湖,激起成片涟漪。流量光环之下,它似乎永远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,哪怕只是OTA推送的一点改动,都会引来一场风暴。
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有两个:
1、一是马力“锁死”: 小部分车主发现,在非登录状态或代客模式下,SU7 Ultra的动力被限制在了940匹(运动模式)或1072匹(Boost模式),而想要“解锁”满血的1548匹动力,需要在特定赛道通过圈速考核。这一设定让不少用户大唿“花了大钱,结果还要考试才能开全速?”
2、二是“假风道”问题: 有汽车博主实测,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两个“导风孔”并没有明显风量通过,怀疑该组件只是为了外观造型,并非真正具备空气动力学功能,引发关于其4万元选配价值的激烈讨论。
对于这两个问题,小米官方已迅速作出回应并道歉。OTA已被紧急撤回,碳纤维盖板也允许未交付用户临时取消加装,已提车用户可获赠2万积分补偿。这种迅速止损的姿态,虽然平息了一部分质疑,但也暴露出一个事实——SU7 Ultra在流量洪流中的“高敏感度”,远超其他品牌车型。
回头来看,小米这次其实并没有犯什么“硬伤”。限马力,本质上是希望用户具备一定安全意识;风道盖板虽有“装饰属性”,但本身也并未宣传为赛道级风冷系统。问题在于,小米SU7 Ultra定位特殊——它是一款“让中产阶层买得起的超跑”。
而这,恰恰触动了三个社会矛盾:
1. 性能车的大众化,正在挑战原有驾驶素养门槛。 以前,一台千匹马力的车起码要百万起步,用户基本都具备足够的用车认知。但今天,一台售价50多万的电动车也能达到这个性能级别,势必带来驾驶水平与车辆性能的不匹配。
2. “理性技术”与“情绪消费”冲突日益激烈。 风道盖板是否真正导风其实已经是次要问题,用户更关注的是“我花的钱值不值”。即便是“情绪件”,用户也要求“情绪逻辑自洽”。
3. 流量经济下的放大镜效应。 小米自带高关注度,每一个设计和决策都会被无限放大。如果是其它品牌,类似OTA限速或功能变动可能根本没人关注。
本次事件之后,我们不妨反思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中国新能源车正在掀起“大马力下放”的浪潮,我们准备好了吗?
现在的新能源技术已经让千匹马力变得“白菜价”,30万出头就能拥有原本价值百万级别的动力数据。技术进步本无过错,但在用户教育滞后、交通环境复杂的背景下,马力平权很可能变成“双刃剑”。
在这点上,小米的确做了努力。雷军自己考赛车驾照,还组织员工赛道培训,甚至立志培养1000名“业余赛车手”。这些动作值得肯定——不仅仅是为了SU7 Ultra,更是希望推动中国新能源车主对大马力用车形成一种敬畏与规范。
但,仅靠厂商教育远远不够。社会层面的驾驶文化、赛道建设、使用场景划分,也需要同步提升,否则,限马力只是权宜之计,永远只能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SU7 Ultra的问题,并非“产品翻车”,而是一款试图打破传统门槛、普及高性能的新物种,在落地过程中遭遇的阵痛。
试问,在一台千匹马力的电动车量产并走入寻常百姓家之前,有谁考虑过它的“使用门槛”?谁为“马力权利”制定过规范边界?小米做的,其实是行业第一次“试水”。
所以我们可以批评它方案未完善、测试流程不透明,但不能否定它“技术平权”的初衷。它不是“技术作恶”,而是“用户期待管理”出了问题。
如果今天不是SU7 Ultra,而是别家车型限速、用装饰件模拟风道,可能压根不会成为热点。正因为小米“流量大、关注高、期待值更高”,它的每一步才走得更辛苦,也更容易被误解。
但我始终相信,未来的汽车,不只是马力竞赛,更是认知竞赛。 认知越成熟,产品越能发挥本质价值。小米做对了方向,剩下的,是产品节奏和用户沟通上的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