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5月10日是“阿里日”。这个日子源自非典时期阿里员工坚守岗位、共克时艰的精神,也成为这个庞大组织持续反思与感恩的纪念日。而今年,“阿里日”显得格外不同——马云现身“湖畔小屋”,一个按1:1比例还原1999年创业起点的场所。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复刻,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唤醒:阿里,真的想重启自己了。
这间位于阿里全球总部的“湖畔小屋”,承载的是中国互联网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段历史。26年前,马云和他的团队从北京回到杭州,用几台二手电脑和几张折叠床,在文一西路176号湖畔花园开启了阿里的第一行代码。今天,它被重建出来,并迅速成为阿里园区最火的打卡地——不仅是怀旧,更像是一种集体宣誓:我们还没老去。
就在马云现身的同一日,阿里巴巴现任CEO吴泳铭在内网发出一封名为《回归初心,重新创业》的长文。他没有拐弯抹角,而是直白地提出:阿里依然是一家创业公司。这个表态值得重视,不只是回应市场的揣测,更是对全体阿里人发出的一次战略转向信号。
过去几年,阿里尝试将庞大的业务分拆为“1+6+N”的架构,意图激活子集团的独立性与市场融资能力。然而这个策略似乎未能跑通——盒马暂停IPO、菜鸟撤回上市申请,云智能的独立化也陷入停滞。分得太快、走得太散,导致阿里的“协同效应”快速衰减。原先内部高度互通的文化、资源和流量体系开始分崩离析。
而近期的迹象表明,阿里可能正在逐步撤回这场“分拆实验”。内部网络再次打通,员工开始重新感受到“阿里味儿”;马云接连现身闲鱼、夸克、盒马、阿里云……种种信号都表明,“大阿里”正在重建。
2024年以来,马云已多次出现在一线业务场景。外界曾一度以为他已“退隐江湖”,但现在看来,他更像是在做一场“非常规”的回归——用一种非制度化的方式,参与阿里的“再创业”进程。他去盒马、看夸克、讲AI,传递的不是权力回归,而是价值观回归。
更关键的是,马云在阿里云启动会上的讲话,点出阿里重启的核心主轴——**AI不是工具,而是一场文明重构的机会。**
“科技不是为了征服星辰大海,而是为了守护人间烟火。”马云这句话极具分量,它不仅是对技术伦理的提醒,更是对AI战略的定调。
吴泳铭在内部信中明确指出:“AI带来的创新是跨代际的,它既可能是机遇,也可能是灭顶之灾。”这句话道出了当下互联网巨头的集体焦虑:过去的规模、资源、组织优势,可能在下一波AI浪潮中全部“归零”。
阿里提出“用户为先,AI驱动”的战略主线,意图借由AI来重新定义电商与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。而其他版块,如饿了么、菜鸟、钉钉等,则被明确为围绕主业务创造协同价值的“战略配角”。
这是一次大胆的战略收缩,同时也是主动聚焦。“All in AI”的口号不再响亮高调,而是以“创业公司”的姿态谨慎推进,意味着阿里意识到——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追赶,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范式转移。
复刻湖畔小屋,不只是对初心的缅怀,而是在重新回答那个被忽视的问题:“我们到底是谁?”
在经历平台红利消退、海外业务增长放缓、本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,阿里此刻喊出“重新创业”,并非公关姿态,而是真正的生存转型。马云用“创业精神”来唤醒组织活力,吴泳铭用“AI驱动”来重塑价值逻辑,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系统重构,也是一场与历史赛跑的孤注一掷。
在未来三到五年内,阿里如果能将AI能力深度嵌入其电商、云计算和本地生活等核心业务,且形成用户层面的“体验差异化”,那么重新夺回增长节奏是可能的;否则,再多的文化复刻,也可能只是情怀消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