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赚钱最快的赛道之一,居然是“出海短剧”。
别看每集才两三分钟,但一部拍得好的短剧,能让团队一次性赚几百万美金。2024年,一部名为《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》的短剧,在海外直接爆了,票房干到3500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2.5亿。
不仅在中国火,这波短剧潮还一路吹到了美国,成为年轻人、老年人都爱看的新娱乐方式。
根据艾媒数据,截至2024年10月,海外市场已经活跃着超过100个中国出品的短剧平台,总下载量突破2.8亿次,平台内购收入超过4.9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5亿)。
最核心的市场在哪?七成在美国。仅在头部平台上,每天上线的新短剧就有近十部,而且播放量常常是千万级别起步。
这些短剧制作周期短、成本不高,一般每部集数在60-100集之间,每集长度仅2-3分钟。整部剧从拍摄到后期制作,最多不超过两个月,成本约20万美元(人民币145万),却可能换来数百万美元的营收。
2023年,好莱坞发生大罢工,导致影视行业产能骤减。这时,短剧开始趁势补位——
短剧的爆火让好莱坞的失业演员、制片、导演纷纷“转行”,一边适应中国式剧本的叙事逻辑,一边靠拍短剧重新找回饭碗。原本没有出路的中国留学生,也突然找到了方向。
你可能没想到,这波浪潮的背后,其实是很多95后中国人在主导。
我们采访了3位亲历者:一位是留学电影导演专业、刚毕业就被邀请当导演的Evey;一位是电影入围戛纳、转战短剧的Carol;还有一位是平台内容负责人。他们正在美国掀起一场短剧风暴。
Evey,29岁,短剧导演,毕业于查普曼大学电影专业。
2024年年初,她刚研究生毕业,就因为拍过一部学生片,风格像极了一部爆款短剧的爱情设定,被推上导演岗位。
第一部作品《从合约恋人到亿万富翁的未婚妻》,上线4个平台后爆火,光是在DramaBox平台就破了1亿浏览量。此后她的邀约不断,每月档期都排满,现在每月要拒绝5~10个项目。
Evey说:“我每个月拍一部剧,前半月看剧本、选景选角,后半月进组。现在连五六个男主都抢不到档期,全都被提前约满了。”
但她也提到,美国短剧并不是中国剧本直接翻译那么简单,“本土化”是核心。
比如:
- 中国生日吃长寿面,美国改成纸杯蛋糕;
- 强制爱、家暴等情节需谨慎处理,否则平台直接不通过;
- 中国流行“穿越”“重生”,美国更爱“狼人”“黑帮”“橄榄球选手”……
甚至演员台词的表达,也得调整成美式语境,不然美国演员根本演不出来。
她还说,美国短剧市场目前严重缺人,演员、导演、剪辑都供不应求,一线演员薪资一路飙涨,现在一天1500-2000美元很常见。
Carol,本名谢湘婺,29岁,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电影制作专业硕士,短剧制作公司Ahah Lava的合伙人。
她曾是电影节常客,入围过戛纳、纽约电影节,但2021年以后,她发现:“拍电影不挣钱,也没观众了,反而短剧越来越火。”
她所在公司做的短剧,主打“本土演员 + 中国剧本 + 美式拍法”。他们会先选定题材,比如虐恋、复仇或搞笑,找来当地编剧润色,再用AI翻译初稿,由双语导演完成拍摄。
她说:“短剧这行,现在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救命稻草。以前大家拼命想进好莱坞,现在90%的人都去拍短剧了。”
Carol还观察到一个现象:美国短剧现在几乎全是“女频”作品,受众是女性,所以这个行业正在被女性主导,很多拍得出彩的都是来自中国、懂双语的女导演。
短剧平台的负责人表示,出海短剧的模式其实非常像“内容工厂”,但它的效率惊人。
剧本是工业化生产的,题材已经验证,市场喜欢“霸总爱上我”“继承亿万家产”这一套。只要把握本地语境、选对演员、运镜不出错,就很容易跑出爆款。
平台一般会签约几家制作公司,每家公司每月交2-3部剧,一年几十部起步。只要抓住头部用户,大量的续费、付费、打赏、订阅就能快速回本。
几年前,没人会把“短剧”当成一个正经行业,但现在,它已经成为最赚钱的出海项目之一。
你很难想象,曾经被认为“小打小闹”的“狗血剧情”,如今正用最简单粗暴的情节、最快速的剪辑,席卷全球。
这不是一场偶然的泡沫,而是一次内容产业的新秩序重构。
电影难拍、观众流失、演员失业,而短剧让一切重新启动。
而这场内容革命的前线,恰恰就是一群在美国奋斗的中国年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