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股的低估值时代似乎已成为过去,而消费股则意外走到了高估值的风口上。
目前,阿里的市盈率仅16倍,京东、拼多多更是跌到8.83倍和9.97倍的水平。反观消费领域,蜜雪冰城市盈率高达37倍,而港股炙手可热的泡泡玛特,更是站上了69.6倍的高点。
过去一年,泡泡玛特股价一路高歌,从年初每股约20港元,狂飙至如今的172港元,涨幅超过8倍,堪称资本市场奇迹。
根据Wind发布的2025年Q1中国企业市值500强榜单,泡泡玛特以1940亿元市值排在第70位,超越上汽集团、长城汽车、泸州老窖、伊利集团等老牌劲旅,新消费力量可见一斑。
当科技叙事退潮,消费品企业的创始人开始取代科技大佬,成为资本市场的新主角。
王宁,正是这一波新贵的代表。
按泡泡玛特48.73%的持股比例测算,王宁个人财富约1059亿元,已经直逼河南首富秦英林。
泡泡玛特,作为新消费领域的头号明星,正在资本市场讲述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随着Z世代消费崛起,IP经济、海外扩张叠加,泡泡玛特不仅抓住了情绪消费的核心,还乘上了时代红利。
在2024年福布斯富豪榜上,王宁个人财富达55亿美元,河南籍富豪中仅次于牧原股份的秦英林(169亿美元)。
一年过去,泡泡玛特市值已飙升至2314亿港元(约合2174亿元人民币)。
按最新持股比例48.73%计算,王宁身家突破1060亿元。
与此同时,牧原股份市值为2186.75亿元,秦英林持股比例约51%,个人财富约为1119亿元。
两人之间的差距正在急速缩小。随着泡泡玛特股价持续上涨,王宁超越秦英林、登顶河南首富的概率正在快速上升。
不过,王宁的对手不止秦英林。
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、张红甫兄弟,也在悄然积累财富。
蜜雪冰城上市后股价翻倍,目前总市值约1780亿港元(约1672亿元人民币)。
两兄弟合计持股82.5%,合并身家达1380亿元,单人约为690亿元。
尽管暂时落后,但泡泡玛特的增长势头和估值溢价,显然更具爆发力。
泡泡玛特为什么能爆发?本质上,它踩中了消费市场的深层趋势。
有观点认为,中国正在进入类似日本的“第四消费时代”,这一概念由三浦展在《第四消费时代》提出:
- 第一阶段:满足基础耐用品(电视、冰箱等);
- 第二阶段:强调身份象征(奢侈品、外显品牌);
- 第三阶段:体验导向,个性化、情绪化消费;
- 第四阶段:去物质化,追求精神性、社群感和自我实现。
泡泡玛特,正是第三、第四消费时代交界处的代表。
年轻人买盲盒,不是为了实用,而是为了情绪价值、社交认同、个性表达。
几十元一个盲盒,亲民价格带来高密度情绪满足,取代了传统的“口红经济”,成为新一代消费情绪的出口。
当然,泡泡玛特的崛起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上市之初,泡泡玛特就遭遇破发质疑,股价一路下滑,2022年底一度跌到9.8港元。
直到2023年开始复苏,2024年全面爆发——
全年营收达到130亿元,同比翻倍增长。
这其中,海外市场功不可没。
2024年,泡泡玛特港澳台及海外市场营收达50.66亿元,同比暴增400%;内地营收79.7亿元,同比增幅也达到50%。
泡泡玛特,真正从国内热门潮牌,成长为全球玩家。
但高速增长之下,王宁必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:
泡泡玛特,究竟是什么?
如果泡泡玛特被市场长期定义为“盲盒公司”,那它的天花板就注定有限。
事实上,剥离海外扩张和周边品类的增长,只靠盲盒,泡泡玛特的主力IP销售已经显露疲态。
以SKULLPANDA为例:
2022年销售额8.5亿元,2023年10.2亿元,到2024年仅增长至13.1亿元,增速明显放缓,IP热度开始消退。
即便是招牌IP Molly,也在2024年被THE MONSTERS超越。
单一盲盒,不足以撑起泡泡玛特未来的想象力。
要突破,必须构建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。
为此,泡泡玛特正在进行几项战略转型:
- 供应链国际化:加速越南等地生产,降低地缘风险,目前越南产能占比已达10%。
- 产品线拓展:从盲盒,延伸至毛绒玩具、积木、水杯、手机壳等衍生品。
- 品牌故事升级:向市场传达“泡泡玛特不是盲盒公司”,而是以IP为核心的情绪消费平台。
可以预见的是,泡泡玛特的下一阶段竞争力,不在于卖出更多盲盒,而在于打造更多IP矩阵、连接更多生活方式场景。
而王宁能否稳步冲刺河南首富,取决于他能否讲好“泡泡玛特是什么”的新故事,并让资本市场买账。
泡泡玛特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地,王宁也站在了冲击河南首富的门槛上。
但未来的竞争,将是品牌认知、IP深度运营、全球化布局的综合较量。
如果泡泡玛特能稳住节奏、跑赢预期,登顶只是时间问题。
对创业者、投资者来说,泡泡玛特的故事告诉我们:踩对时代节奏,放大情绪价值,布局多元增长,才能在巨变时代逆风而上。
王宁已经在路上了,未来,还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