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葩说》和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堪称近年综艺圈商业化运作的经典范本。一个主打辩论综艺、一个聚焦女星成长,两者虽然风格迥异,却都通过精妙的内容策略和商业打法,实现了话题热度与变现能力的双赢。本文将以这两个综艺为例,拆解其内容运营逻辑与商业模式,或可为当下内容创业者提供新的灵感。
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成功破圈的网络综艺之一,《奇葩说》从2014年上线至今已打磨多年。背后的米未传媒以“内容即入口”的理念,通过一系列运营与产品手段,将一档语言类节目变成了极具商业生命力的IP。
1. 广告变现的范本级操作
爱奇艺曾公开表示,大多数自制综艺的营收重心仍在广告。《奇葩说》凭借稳定的内容质量和精准的受众画像,成为众多品牌的争抢标的。从硬广、口播到场景植入,节目通过“内容融于广告”的方式,让品牌成为节目的“第三位辩手”,打破观众对传统广告的抵触。像让辩手演小剧场或即兴口播品牌slogan的做法,既轻松又具记忆点,被后来者纷纷借鉴。
2. IP延伸:从节目走向课程与出版
有别于一般综艺止步于一季播放,《奇葩说》的IP开发非常立体。除主节目外,其衍生节目《奇葩大会》《奇葩来了》等也积累了稳定观众。此外,以节目嘉宾为核心构建的知识付费产品体系,如《好好说话》《小学问》音频课,成功转化为可复购的知识型产品线。内容从屏幕走向书本和耳机,商业也从流量走向复利。
3. 创意周边:借“非明星效应”撬动消费场景
相比以明星带货为主的模式,《奇葩说》选择用内容IP与场景趣味激活用户消费。例如推出“粑粑瓜子”“好厉害薯条”等零食,既具节目调性,又满足粉丝情感消费需求,绑定用户认同感。
4. 多平台分发:内容即资产,平台即渠道
米未与爱奇艺深度绑定是基础,后期在音频、图书、电商等领域的跨平台合作也让内容生命周期更长。将节目素材转化为喜马拉雅音频课程、社交话题,进一步放大节目资产价值。
2020年,《浪姐》的横空出世不仅霸占了舆论高地,更拉动了母公司芒果超媒的股价飙升。这档以30+成熟女星为核心的综艺节目,在短短上线一周内成为社交平台的焦点,也迅速构建起多条商业变现通道。
1. 招商规模大、回报快
节目开播前已有超10家品牌完成绑定,从护肤品、乳品到电商平台全面覆盖。有机构预测其广告收入最高可达5亿以上。节目形式与品牌场景的高适配,让《浪姐》成为天然带货窗口。
2. 拉动会员收入增长
从芒果超媒财报可见,其新媒体收入中会员付费所占比重持续扩大。《浪姐》热播有效拉动会员增长,尤其在节目高潮段落设置“会员独享内容”,进一步引导用户从“看免费”转向“愿付费”。
3. 明星带货,直播赋能
不同于《奇葩说》走内容变现路径,《浪姐》则走明星IP商业化捷径。节目尚未上线,几位嘉宾就已参与“芒果扶贫云超市”直播带货,2小时创下百万销售额。这种边播边卖的操作,也使节目成为“可转化”的商业事件。
4. 电商周边+同款销售
芒果打造的“芒果好物”平台为节目周边销售提供了落地场景。用户在追综之余,可随手购买姐姐同款服饰、饰品、化妆品,实现边看边买、边聊边买的闭环。
5. 社交平台联动,加速内容破圈
芒果TV还与抖音、微博等平台联动开展“姐姐选品”“成团带货”等直播栏目,将内容与用户参与感进一步结合。平台合作打破节目原有边界,也打开了新流量入口。
回顾《奇葩说》与《浪姐》的商业操作路径,两者虽然基因迥异,一个走长期内容建设,一个靠明星快速变现,但在底层逻辑上,均体现了“内容为核+资源撬动”的核心思维。
- 《奇葩说》强调的是内容沉淀带来的IP价值延伸,属于“慢烧型”的复利增长;
- 《浪姐》则最大化利用现成明星资源,强调短期引爆和即时转化,是一种“事件型”打法。
前者打造一个可不断孵化的内容资产池,后者运作一个可快速回报的流量场,方向不同但目标一致:用内容为商业赋能。
在流量碎片化、用户兴趣快速更迭的今天,仅靠内容本身难以形成可持续商业闭环。真正优秀的内容项目,往往具备以下共性:
1. 洞察用户心理,强化内容标签化
2. 建立可延展的内容资产体系,而非一次性消费
3. 灵活运用平台生态与明星资源,实现快速变现或长期价值沉淀
4. 内容即产品,运营即营销,产品和传播一体化设计
未来,不论是短视频、音频还是互动直播,内容与商业的边界将越发模煳。每一位内容创作者与运营者,都有机会在细分垂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想象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