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,本质上是沟通的桥梁。一头连着用户的需求,一头连着企业的商业目标。那么,我们怎样通过理解商业本质,来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?今天,就带你系统看看。
在《俞军产品方法论》中讲到,产品经理其实有两类用户:一个是企业本身,一个是使用产品的用户。产品通过理解用户需求进行设计,既为用户提供价值,又为企业实现商业目标。
任何脱离商业动机的产品,最终都会迷失方向(当然,不包括纯公益项目)。一切产品归根到底,都是商业行为。
举个例子:
我家距离虹桥火车站大概十几公里,20分钟左右车程。过去叫一辆滴滴,券后价格55.8元。回想起当年,只要20块出头,甚至2014年还能每周五免费打车的日子,确实感慨万分。我相信,不只是乘客怀念,司机们也怀念那个补贴丰厚的年代。
再比如,《集装箱改变世界》一书中提到的麦克莱恩。虽然他不是发明集装箱的人,但却是第一个把集装箱商业化运作的人。他不是单纯发明了一个铁箱子,而是通过商业思维,重构了整个全球物流体系。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世界——靠的是洞察与落地,而非仅有创新。
1.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?
归根结底,商业是交换与连接。
- 我在商场购物,是货物与金钱的交换;商场本身,是买卖双方的连接平台。
- 我在京东下单,平台变成了数字化的连接器。
- 滴滴打车,是服务和金钱的交换,平台负责撮合双方。
再比如:我是卖橙子的,买家下单,我请快递来取件。这里面包含两种交换:一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,二是服务和货币的交换。快递公司作为中介,连接了买卖双方。这种连接,是所有商业运作中绕不开的核心。
2. 商业的目的是什么?
从消费者角度,自然是希望产品更好、价格更低;而从企业角度,目的是如何以更低成本、更高效率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,同时还能保持合理利润。
所以,真正的商业目标,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:在保证体验的前提下,持续降本增效。
例如快递企业:
- 降低配送成本(通过建设中转中心、优化运输线路等)
- 增强连接效率(品牌建设、用户体验提升等)
- 从而扩大网络规模,提升客户粘性。
这个过程中,企业在降本增效的同时,也在不断强化自己作为"连接器"的价值。
理解了商业本质和目的,再来看几个落地的经典案例。
1. 集装箱如何重塑全球贸易?
以前货物运输要靠大量码头工人肩扛背运,效率低且成本高。
麦克莱恩通过集装箱标准化运输,直接绕开了中间的重复装卸流程:
- 工厂装箱
- 集装箱直达码头
- 大型吊机装船
- 目的地同理操作
这种方式,大幅度提升了效率,降低了运输成本,也让全球贸易规模化成为可能。麦克莱恩并不是简单卖了一个铁皮箱子,而是构建了一整套更高效、更便捷的连接系统。
2. 打车平台如何颠覆传统出行?
过去打车靠的是运气:
- 能不能打到车?
- 司机会不会绕路?
乘客体验不可控,司机接单也靠直觉。
打车平台上线后,情况彻底改变:
- 乘客提前预约,节省等待时间;
- 价格透明,避免被宰;
- 司机空驶率下降,收入稳定提升。
打车平台通过搭建信息连接系统,提升了双方体验,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收益(佣金、广告、金融服务等)。
3. Netflix如何改变了观影习惯?
最初,Netflix靠邮寄DVD租赁起家,通过会员制模式,增强了用户粘性。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完善,Netflix迅速转向线上流媒体,打破了传统影像租赁模式。
后来又通过自制内容、个性化推荐算法,进一步加强用户体验,形成了护城河。
可以看出,每一次转型和升级,背后都是围绕着连接更快、体验更好、成本更低这个商业核心在做决策。
宏观案例虽然很燃,但作为普通产品经理,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同样可以实践这些思维方式。分享2个小例子。
1. 年度账单活动,如何用情绪连接用户?
很多快递公司最近都推出了“年度账单”活动。其实5年前,我也参与过一次年度账单项目。回顾当时的思考:
- 为什么做年度账单?
→ 不只是数据秀,更重要是借此机会跟用户建立情感连接,强化品牌认同。
- 从谁的视角出发?
→ 快递用户往往既是寄件人也是收件人,但收费方是寄件人。因此,账单设计应该更偏重寄件数据。
有人提议做双版本账单,但实际数据处理量巨大,不现实(单是跑半年寄件数据,就耗时5天以上)。
最终选择了以寄件人为主、兼顾收件数据的方式,做到情绪唤起与数据展示平衡。
2. 如何在平凡项目中发现商业机会?
比如你在负责一个不起眼的小功能优化,如何把商业思维应用进去?
可以这样自问:
- 这个功能能否帮助用户更快速完成目标?
- 能否通过这个功能增强与用户的连接?
- 能否通过这次优化,降低服务成本,提高转化效率?
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按钮优化,只要抓住连接+效率+成本这三点思考,本质上就是在做商业决策。
无论是构建全球物流系统的麦克莱恩,还是改变观影方式的Netflix,成功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——理解交换与连接的本质,用降本增效来解决用户问题。
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产品项目中,同样可以做到:
- 用商业思维拆解问题
- 用用户体验驱动优化
- 用成本效率指导决策
走得越早,收获越大。
未来,属于那些既懂用户,又懂商业本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