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AI的商业野心正不断扩大。据外媒《The Information》消息,该公司已向部分投资人透露,预计到2029年,年收入有望突破125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9120亿元),并在次年进一步攀升至174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.27万亿元)。更关键的是,未来支撑其增长的将不再是ChatGPT单一产品,而是以“AI智能体”为核心的新产品矩阵。 过去两年,ChatGPT为OpenAI提供了坚实的现金流基础,去年营收达37亿美元,增速接近四倍。用户方面,目前其全球周活跃用户已超5亿,较去年底激增超过66%。 OpenAI并未押宝某一单一产品,而是构建了“ChatGPT+API+智能体+AI芯片+机器人”多维度组合拳。 除了高价值用户外,OpenAI也在加快对免费用户群体的变现步伐。 OpenAI已设定下一个阶段的用户目标:到2030年,其月活用户将达到30亿,周活用户达20亿,日活达9亿。考虑到目前的周活约5亿,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还要实现4倍增长。
在成立十年内跨入“英伟达量级”,OpenAI的这套增长剧本,不仅打破了AI初创公司的天花板,也向市场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:AI商业化的路径,正在从订阅制走向生态级的服务体系。01 | 模型训练开销趋稳,新产品带动毛利大幅改善
不过,OpenAI高管的注意力,正在从现有订阅服务,转向AI智能体、API接入、企业级服务以及尚未公布的创新产品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公司已公开表示暂无将广告植入ChatGPT对话中的打算,但正在积极考虑引入“联盟佣金”类商业模式。例如,用户通过其平台完成购物或服务下单,OpenAI则从交易中抽成。这一策略将商业化拓展到免费用户,成为新的收入杠杆。
目前,公司估算未来四年将投入460亿美元研发资金(约合3356亿元),但到2029年预计将实现近12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。这一转变的核心支撑在于两个方面:一是AI推理成本增速逐年降低,二是收入结构多元化显着提振毛利率。
数据显示,今年模型运行成本将达60亿美元,但增速逐年回落,至2030年将控制在30%左右。与此同时,得益于Prompt缓存等技术优化,开发者调用成本持续下探。
预计到2029年,OpenAI毛利率将从2023年的40%攀升至近70%。虽然仍略低于行业头部云服务公司的平均水平,但改善速度已相当可观。02 | 智能体崛起,API和订阅仍是收入主力
尽管AI智能体势头强劲,但ChatGPT和API仍将是未来数年收入的主力。预测显示,2029年ChatGPT订阅收入将从今年的80亿美元增至500亿美元,企业API收入则将从20亿美元增长至220亿美元。
智能体方面,公司已推出面向高收入知识工作者和科研场景的专业型智能体,定价区间从月费2000美元至20000美元不等。预计到2029年,该板块将带来290亿美元收入,占整体营收比重接近25%。
值得一提的是,软银已宣布将在OpenAI产品上每年投入30亿美元,并将携手推出面向日本市场的“Cristal Intelligence”品牌。这一动作意味着,智能体产品的企业化定制路线已正式启航。03 | 免费用户商业化与购物闭环探索成新看点
据内部预测,到2029年,来自免费用户及辅助性产品的收入将达250亿美元,占比约20%。这表明OpenAI不打算将免费用户当“流量沉默区”,而是作为生态变现的一环。
此外,购物类合作正在逐步落地。今年1月开始,部分ChatGPT Pro用户可使用具备网页浏览能力的Operator智能体,在Instacart完成商品购买,或通过OpenTable预订餐厅。
类似功能还将引入Uber等平台,OpenAI则会向合作方提供使用数据和引流效果报告,为其导流能力量化背书。这也意味着,OpenAI正逐步探索类“搜索引擎+导购”的AI电商路径。04 | 三十亿用户愿景:从工具产品走向AI超级平台
而这场用户爆发的背后,是一整套以AI能力为核心的商业逻辑重塑。
研究机构LightShed的分析师指出:“只要用户停留时间够长,广告、购物、内容合作等商业场景自然而然就会跟上。”这背后的底层逻辑,是用户注意力经济与AI互动场景的融合。
通过持续优化推理成本、拓展AI智能体产品线、向免费用户释放商业价值、与企业构建更深层合作模式,OpenAI正构建起一个“多入口+多场景+多形态”的AI商业帝国。
这不是简单的AI模型服务升级,而是一场以“交互式智能”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革新。
未来五年,OpenAI不是在与其他AI公司竞争,而是试图与整个科技生态并肩站在舞台中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