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总说:运营这行太虚了,不像技术能写代码,不像产品能画原型,换句话说,仿佛什么都干,又好像什么都没留下。
但我始终相信一句话:你若能把“虚的事”做实,把“实的事”做虚,就已经赢了一半。
最近又有几个朋友找我聊职业规划,都是在初创公司里被折腾得七荤八素的人。他们跟我说:
- 再也不想去小厂,太折腾了,还是想回大厂修炼下;
- 运营太容易被替代了,干不长久;
- 每年都有新玩法,怎么可能做一辈子?太没有安全感了……
甚至还有位女生小心翼翼地问我:“如果有一天知识付费或者运营这套东西不流行了,你靠什么吃饭?”
她觉得运营不像一门“硬技能”,总感觉没有抓手。
但在我看来,正是这种“无形”里藏着最强的竞争力。你能不能适应变化、快速成长、挖掘价值,这些恰恰是未来最稀缺的能力。
我也想做个工匠,但工匠不意味着一成不变。用工匠的心态做运营,反而能走得更久。
比如,近几年就有很多野路子的运营人成长起来了。像90后裂变操盘手鉴锋,没进过什么大公司,靠实打实的能力把团队做成了行业标杆。
在我看来,不是小公司就只能打杂,能不能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姿态。
今天,就来和你们聊聊我这些年做运营的五条“私藏心得”,希望能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感。
刚入行那会儿,我在携程做销售运营岗。工作内容说实话挺琐碎的:做全国销售的周报,检查销售录音,优化话术,后台监测转化效果……
很多人听完会觉得无趣。但我不这么想。每一个报表、每一个评分表、每一个话术,都跟几千名销售人员、上万个用户体验有关。我写的每一句话术,可能都会影响某个用户的决策。
你说虚不虚?的确虚。但这份“虚”背后有影响力,有责任感,那就不是随便一个人能替代的。
运营最大的日常是什么?不是花钱砸投放,也不是堆人堆资源,而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,打出漂亮的一仗。
没预算、没团队、没资源,你还得上——这就是运营。
别羡慕有钱的团队,有时候资源多反而成了负担。真正牛的运营,是在“啥都没有”的时候也能折腾出名堂。能做到这一点,你就比很多人都值钱。
别再说“不给资源我怎么做事”,你得想的是:“在现在这点资源下,我还能怎么玩出花?”
月薪过万的运营岗位,大多都看行业经验了。你对行业理解得越深,对用户就越有感知,对内容和策略的打磨也会更精准。
你说你是“互联网人”?现在这年头,谁不是互联网人?
你要做的是,找一个你能深耕的垂类,比如:母婴、医疗、教育、零售、新消费、文旅等等。沉进去,慢慢积累专业力。
你不需要变得面面俱到,但你得在某一个细分场景里有“话语权”。
一个有IP、有输出的运营人,真的会被更多人看见,也更容易赢得用户、赢得资源、赢得信任。
比如你自己爱旅游,你一定更懂怎么做旅行类产品的用户运营;你喜欢研究护肤品,那你比谁都能打磨小红书的用户沟通策略。
运营并不是幕后工种,它需要你“跳出来”,让更多人认识你。
互联网的边界越来越模煳了,一个会写、会讲、会表达、懂运营的人,天生就有溢价。
我一路走来,遇到很多贵人。他们愿意指导我、帮我,是因为我始终带着感恩、保持主动,并且很努力让自己有价值可交换。
有一点尤其重要:你得做别人“心里向往、但碍于现实做不到”的那种人。
比如很多人跟我说,看我身上有“自由感”和“平衡感”,不是那种拼命往上爬却焦虑的人设。我是他们想成为但又暂时做不到的样子,这种人,天然会吸引前辈,容易获得信任和倾囊相授。
你不必讨好所有人,但要活成某一类人的“理想型”。
做运营不是一项技能,是一种认知方式,一种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世界观,一种“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”的思维模式。
所以,别再问“运营能做一辈子吗?”这根本不是对运营的拷问,而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迷茫。
你的终极任务,是运营好你的人生。
如果你能在一个自己热爱的领域,持续地输出价值、带来影响、玩得尽兴——那么哪怕这个岗位再虚,它也能成为你最大的确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