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营销圈,大家都爱谈用户心智,好像只要“占领心智”,生意自然滚滚而来。但我想说一句实话:盯着心智,远远不够。如果你想让用户真正持续买买买,关键是关注他们的行为。
因为,心智太飘忽了,而行为有规律可循。
来看一个真实例子。美国有一家专做减肥的公司——慧俪轻体(Weight Watchers)。按理说,减肥应该是个全年无休的需求吧?但这家公司每年1月报名人数暴涨,11月报名人数大幅下滑。为什么?
因为1月是新年立Flag的黄金期,大家豪情万丈地计划改变自己;而11月呢?感恩节、圣诞节,美食扎堆,谁还想减肥?能快快乐乐吃块巧克力派就不错了。
这就是心智的本质:反复横跳,不稳定。
光靠心智拉动用户,很难支撑可持续的增长。
而且,用户心里常常有一堆冲突的欲望。你卖减脂餐,主打“轻松减脂”。但当一个姑娘走进超市,看见你家的减脂餐,也同时瞟见了隔壁那盒诱人的提拉米苏……就算她立志减肥,也可能抵挡不住甜点的诱惑。
欲望之间互相打架,你很难总赢。
更糟的是,心智很多时候只是模煳的意愿,没有具体的行动指引。
就像某家美国银行,号召客户给自己存500美元以备不时之需。大家都认同有个应急金是好事,但是真正去存钱的人寥寥无几。
后来,银行换了个做法——给出30多个实际场景,比如“把口袋里的硬币存起来”、“卖掉旧物存入账户”,客户行动率马上提升了。
心智有三大致命问题:易变、冲突、抽象。
所以,如果只靠心智驱动生意,就像把公司未来交给了天意。
那应该靠什么?
靠设计用户行为。
硅谷各大巨头——谷歌、亚马逊、Uber、Facebook——在推动用户行为时,靠的不是心灵鸡汤,而是这个模型。
福格模型说:
要让一个行为发生,必须同时满足三件事:
- 动机(Motivation)
- 能力(Ability)
- 提示(Prompt)
动机就是心智,最不靠谱的部分。
能力是能不能轻松做到。
提示是行动信号,没有提示,连最强烈的动机也可能沉睡。
福格强调:
很多你以为的“动机不足”,其实是能力问题或者提示缺失导致的。
德国机场曾经做过一个公益广告实验:
- 大屏幕上是一个香喷喷的大面包图案。
- 广告旁边有刷卡槽,刷卡2欧元后,屏幕上掉下一片面包。
人们刷卡捐款的意愿大幅上升。原因很简单:捐款变得超级方便了。
过去做公益,总想着感动用户,拍催泪短片、发煽情海报,但转化率依然低。不是用户没爱心,而是操作麻烦、决策太重。
这个例子告诉我们:只要行动门槛够低,用户才真的会做。
福格自己也遇到过习惯难养成的问题。比如,医生要求他每天用牙线清洁牙齿,他总是做不到。
后来,他采用了“只剔一颗牙”的方法,从最低难度开始,最终养成了习惯。
他把这种方法总结为——微习惯(Tiny Habits)。
商业上,微习惯的应用比比皆是:
- 视频会员首月6元,次月恢复35元。用户一开始觉得几块钱无所谓,结果自动续费了好几个月。
- 北京一家高端整骨美容机构,不直接卖2万块的疗程,而是先免费体验一次,然后只需588元体验三次,最后再顺势推万元套餐。
套路不是诱骗,而是降低心理门槛,缩小决策规模,让用户更自然地跨出第一步。
滴滴刚上线时,不是急着收钱,而是疯狂发补贴,免费试乘。
美妆品牌上新时,不是直接推正装,而是1分钱试用装。
先让用户“无负担尝鲜”,他们才愿意继续走下去。
所以,新品上线,首要任务不是打广告狂推销,而是降低“试错成本”。
让用户知道:就算失败了,我也没损失。
很多人做产品,第一反应是:“我要找一块心智空白地!”
但其实,打败巨头,未必要靠所谓“差异化定位”。
- 剪映之所以干掉了一大批传统视频剪辑软件,不是因为定位多新鲜,而是因为它把剪辑变得极其简单:一键成片、自动加字幕、现成音乐库。
- 薄荷健康推出21天减脂餐,不是强调你要多自律,而是直接搭配好每天吃什么,一键加热即食,简单到傻瓜操作。
体验领先,胜过口号漂亮。
如果你想让用户持续购买,别再只盯着心智变化。
真正聪明的方法是:
1、让行为发生变得更容易
2、让提示更到位
3、让行动门槛小到“无感”
少谈理想,多做设计。
用户买买买,靠的是细节,不是口号。